2025-06-13 09:33:50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纸制浆造纸行业正面临一项雄心勃勃且日益紧迫的任务: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是从树木采伐、纤维加工到最终产品交付的整个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有效降至零。这一目标不仅彰显了该行业在全球气候议程中的关键作用,也迫使其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包装和纸制品需求的同时,大幅减少自身的碳足迹。
制浆造纸行业实现碳中和,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从核心来看,该行业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使用和原材料采购的根本性转型。传统的纸浆和造纸厂历来依赖化石燃料来为制浆、漂白、干燥和纸张整理等复杂工艺提供动力。为了转向碳中和,造纸厂必须大幅减少对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用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制浆造纸行业代表性企业已经作出了经济与环境可行的实践。
例如,巴西的书赞桉诺,作为全球最大的纸浆生产商之一,正积极利用其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如桉树废料和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发电,这不仅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进一步强化了其产品的碳足迹优势。其里巴斯工厂已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并对外出售多余的清洁电力。加拿大Port Hawkesbury造纸厂则利用其靠近水利资源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力发电,为生产提供清洁能源,成为北美地区绿色能源应用的典范。
书赞桉诺人工林基地
芬兰的芬林集团明确的目标是到2030年所有工厂实现无化石燃料的使用。其典范是凯米生物制品厂,不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低于旧工厂环境许可排放限值,但产能是旧工厂的两倍多。新厂每年发电两太瓦时,相当于10万套电暖气独立式房屋的年耗电量总和。
在中国,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和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也大量采用自身产生的木材加工剩余物和制浆黑液进行发电和供热,大大降低了对外部化石燃料的依赖。太阳纸业在其山东、广西和老挝的生产基地,也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以及木材加工产生的树皮、木屑等废弃物被高效回收并转化为热能和电能,是其实现低碳生产的核心环节。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斑布)则深耕竹纤维生物质全价利用领域,将竹林废弃物和制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能源,展现了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潜力。
可持续森林管理在这一等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碳储存在其生物质中。如果负责任地采伐,森林可以再生,从而保持一个持续的碳汇。这种自然循环与化石燃料排放形成鲜明对比,是木材加工行业的一个决定性优势。
许多纸浆和造纸公司强调认证项目,例如森林管理委员会 (FSC) 或可持续林业倡议 (SFI) 的认证,以证明其纤维来自管理良好、可再生的来源,对碳固存做出积极贡献。例如,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林浆纸”一体化战略中,正通过对林业废弃物的深入利用和绿色产品的开发,来强化其在可持续林业方面的承诺。芬林纸业的核心业务也基于可持续管理的北欧森林,通过多种方式确保森林自然多样性受到保护,并努力利用树木的每一部分,实现木材资源的全价值链利用。这种趋势正日益成为行业标准,消费者和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可靠环境认证的产品。
然而,减少直接排放只是问题的一部分。由于工艺的性质或现有技术的限制,一些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行业越来越多地转向碳抵消策略,包括投资再造林项目、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捕获,或碳捕获和储存(CCS) 技术。
例如,由Svante公司开发的技术,能够高效地从工业排放中捕获二氧化碳,为纸浆和造纸厂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减排途径。购买碳信用允许公司通过资助其他地方的环境项目来平衡剩余排放。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合作模式,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今年4月,CO280与微软达成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工程碳移除购买协议之一。根据该协议,微软将在未来12年内购买近370万吨来自美国墨西哥湾沿岸一家纸浆厂捕获并永久封存的生物质碳排放,这充分展示了行业利用生物质碳移除技术实现大规模碳中和的巨大潜力。
除了能源和采购,产品设计和废物管理方面的创新也至关重要。纸浆和造纸行业正在积极采纳循环经济原则,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以减少对原生纤维的依赖,并减少原本会增加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的废物。
例如,Votion Biorefineries等公司正将木材残留物——曾经被认为是废物——转化为生物能源或生物产品的原材料。这有效地将富含碳的副产品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而非排放源,实现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如太阳纸业将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一种富含有机物和碳的副产品)进行深度利用,成功提取并生产出木糖。这种高值化利用方式,不仅减少了传统上燃烧黑液所产生的排放,更将原本的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实现了从“废”到“宝”的转变,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碳足迹。
此外,新兴的生物基材料,如纤维素纳米晶体和木质素衍生的粘合剂,不仅比传统石化替代品具有更低的碳足迹,还能将碳锁定在耐用产品中,延长碳储存周期。未来,这些创新材料有望在包装、建筑和汽车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大行业的碳减排贡献。